【PConline 雜談】說起智能觸控顯示器,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可以說,它是Win8系統誕生之后的產物,又受益于安卓系統的風靡而發跡。然而在經歷了無數的吹捧之后,談及智能觸控顯示器的人越來越少,主推智能觸控的廠商也悉數撤退。 昂貴的售價,不那么流暢的體驗,厚厚的邊框,臃腫的體型等讓它舉步維艱,再加上Win8系統的不給力表現,平板,變形本等外力的沖擊,智能觸控顯示器似乎走進了死胡同里,命運與當年風靡一時的3D顯示器尤為相似。今天,小編就起起智能觸控顯示器的底,看看它的失敗緣于哪些地方? 設計雞肋之一:體態臃腫,難以挪移 從外觀上來看,智能觸控顯示器的外觀并沒有多大的突破更別談其他重大創新。如果你要從外觀上談其與傳統顯示器的區別,最大的不同點在于智能觸控顯示器摒棄了傳統顯示器笨重的底座,轉而選擇了體態更加輕盈纖細的支架。這類可折疊與掀起式的支架最大的好處就是增加了其與桌面的接觸面積,適合不同人群對于不同視覺角度的需求。正是這樣設計,讓它還擁有一個比較霸氣的名字:“超大號平板電腦”。 然而基于智能顯示器尺寸多數在21.5英寸或以上,這個大號平板的體態就顯得非常臃腫,而且又笨重。在小尺寸平板與大屏手機當道的時代,你還會為這種大號的平板買單嗎?想像一下,躺在床上,看電影玩游戲,你會用21.5寸的平板嗎?相信更多人習慣于手機與真正的平板電腦。而把它帶出去,那簡直就是折騰。 設計雞肋之二:操作系統的不完美克隆 智能觸控顯示器從功能上類似于Android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同時又帶有傳統顯示器的顯示功能。它擁有獨立的操作系統、處理器芯片、一定的存儲單元、兩點或多點觸控以及通過Wi-Fi無線上網等特點;而當通過視頻連接線(多數是通過mini HDMI或USB線)連接臺式主機或筆記本電腦實現傳統顯示器的功能。 那么問題來了,智能觸控顯示器對操作系統的適配程度如何?當下智能設備,拼硬件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蘋果的成功,是軟件的成功而非硬件的出彩。現在絕大部分的智能觸控顯示器預裝的安卓系統,均為原生克隆過來的。在系統的優化,界面的UI,應用程度的圖標等等方面都非常之原始。可以預見,與手機、平板相比,智能觸控顯示器的體驗簡直是渣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