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即時通訊軟件QQ在國內網民中使用普及率的增加,馬化騰個人影響力也越來越受到外界的關注。有媒體指出,馬化騰可與美國創建Google(谷歌)的Sergey Brin和Larry Page相媲美。還有甚者表示,即使是Google也不能像馬化騰領導的騰訊公司那樣,在公司所在的國內市場中占有絕對領導地位。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即時通訊軟件QQ的用戶數已經超過1億,占據即時通信市場份額的80%。 德意志銀行證券部互聯網分析師William Bao Bean表示:“幾乎每個人都在談論注意力,而騰訊公司在中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現在他們正在竭力利用這種優勢。”
但近年來騰訊的井噴式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最近,騰訊就由于使用的虛擬貨幣Q幣一事招來了中國人民銀行的關注。據某央行官員表示,央行現正著手調查騰訊公司使用的虛擬貨幣Q幣是否對中國現有的流通貨幣人民幣構成威脅。他表示如果涉及洗黑錢事件,將有可能著令騰訊停止使用Q幣。
對作為目前最富有的中國人之一、身家近8.5億美元的馬化騰來說,這僅是公司前進途中的小插曲。據馬化騰介紹,他領導的騰訊公司目標就是希望中國用戶以自己的方式使用互聯網。他談到“我想每個互聯網用戶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在2005年和2006年,我們制定了一個新策略——在線生活。”
在北美,互聯網用戶更多使用網絡來收發電子郵件,上網沖浪獲取信息,而中國的年輕網民則更喜歡在互聯網上玩在線游戲,為手機和MP3播放器下載視頻和鈴聲,通過虛擬貨幣和人物角色扮演構建虛擬的網上世界。騰訊在提供的這些服務中賺得盆滿缽滿。
摩根斯坦利的數據顯示,與美國網民構成不同,中國網民中70%的年齡低于30歲,而在美國,大于30歲的網民占了約70%。
由于在中國持有信用卡的用戶僅占少數,而且公眾對互聯網上的電子交易并不信任,因此中國的電子商務進展緩慢。但即時通信和在線游戲卻異常紅火。同時,由于中國的年青一代以獨生子女居多,普遍具有孤獨感,因此騰訊綜合MySpace、視頻共享網站YouTube和在線虛擬世界Second Life等的特色推出的各類騰訊業務深受年青網民的歡迎。
摩根斯坦利分析師Richard Ji表示“騰訊具有中國最大的虛擬社區。在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用途就是娛樂,而在美國,則是信息。這就是為何Google能稱霸美國,而騰訊則雄踞中國的原因。”
騰訊的成功也導致了像雅虎、谷歌、eBay等互聯網巨頭在中國遲遲不能打開市場。分析家指出,雖然本地公司受到政策保護令雅虎等美國公司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但美國公司對中國互聯網市場理解不夠,才是各間公司在中國紛紛落馬的原因所在。
搜索巨頭Google在中國市場就被百度侵占了不少市場份額,而雅虎更將雅虎中國賣給了中國的阿里巴巴,而eBay在中國的日子更是艱辛,去年12月,其中國部門也轉手給了Tom.com。
騰訊公司最初是1998年馬化騰等人創立的。馬化騰天生長著一張孩子臉,性格并不張揚。但其領導的騰訊公司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之一。當他在公眾場合一露面,就會受到眾多年青人明星般的熱捧。
馬化騰1993年畢業于深圳大學,直到現在,學校里的老師對他的記憶尤為深刻。深圳大學計算機系前系主任王老師回憶曾經讓馬化騰來解答一道經典的八皇后問題時:“他(馬化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能以圖表的形式給出所有問題的答案,這在學生中并不多見。”
畢業后,馬化騰曾在電信傳呼公司擔任軟件開發人員。在利用閑暇時間炒股賺得一定資金后,馬化騰與其童年伙伴張志東著手建立了騰訊公司。這是中國首間提供即時通信服務的公司。但在公司建立的初期,公司幾乎毫無利潤可言。
作為最早向騰訊注資的香港電訊盈科集團(PCCW)的Shirley Yeung表示:“他們更本就沒有一個盈利模式,他們壓根不知道如何去賺錢。這是一群年青的天才工程師組成的公司,他們具有創造新事物的熱情。”
在2001年,騰訊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一筆的資金注入。來自南非跨國媒體公司Naspers旗下的MIH(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投資3500萬美金收購了公司50%的股份。在騰訊隨后與中國移動達成戰略合作伙伴協議后,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馬化騰表示“這是我們的第一桶金。”在2004年,騰訊公司獲得了超過1.3億美金的收入,在高盛集團的幫助下,騰訊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
現在,騰訊公司在競爭日趨激勵的中國互聯網市場上,受到了各方的步步緊逼。國內新浪、搜狐、網易、百度等公司對騰訊虎視眈眈,而美國MySpace等公司也欲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馬化騰則對公司前景充滿信心,他表示“現在市場上具有各種機會,今天的市場領頭羊并不一定就能成為明天市場上的領銜人物。” 熱門報道: AMD處理器業績創新高 臺廠商預言難再漲 八彩管企業停產 不愿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臉 奧林巴斯單反只賣歐洲很無奈 CCD不足制約供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