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世界杯 |
2007-01-04 10:06 作者:張忠霞 責任編輯:zhongyuexuan
美國博客一直人氣高漲,已成為美國社會不可小視的言論空間。但是,某些博客“放縱不羈”的內容頻頻引發糾紛,也讓美國人開始思考博客自由背后的責任。 在首都華盛頓,轟動一時的“華盛頓寶貝”博客性丑聞事件即將開庭審理。這一事件給美國博客作者提供了警示,讓他們看到了有意或無意地侵犯他人隱私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國會山女職員杰西卡·卡特勒于2004年開設匿名博客“華盛頓寶貝”,先后描述了自己與國會6名男子之間錯綜復雜的交往關系。不料這些“猛料”被某網站編輯發掘,博客因此吸引了眾多點擊者。結果,丑聞困擾國會山,好幾名議員陷入尷尬。在丑聞中蒙羞的國會男職員羅伯特·施泰因布赫將卡特勒告上法庭,索賠超過2000萬美元的名譽損失費。 美國電子隱私信息中心主任馬克·羅滕伯格說,等庭審結果出來后,他要以此為經典案例,在大學法學院的課堂上向學生們講授有關網絡隱私保護的問題。 羅滕伯格說,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博客發布自己的私生活細節。但如果觸碰了別人的私生活,問題性質可就不同了”。這位隱私保護倡議團體的負責人強調說,博客雖然被稱為網絡個人日志,但與傳統意義上的日記截然不同,“這不是你枕頭下壓著的那個日記本,在網絡世界里,只要你不設置閱讀權限,可能有數百萬人瀏覽你的大作,所以必須有一個底線”。 美國電子前沿基金會的高級律師李天對新華社記者說,博客在美國雖然是新興的信息發布形式,但從法律上來講它與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性質類似,許多法律條文對于博客同樣有效。 據李天介紹,美國各州對于侵犯隱私、侵犯版權、誹謗等都有相關法律規定。美國在處理網絡世界中侵犯隱私等糾紛時有一點比較特殊,即如果有人以匿名或寫上真實姓名的方式通過某網站論壇或聊天室等發布了侵犯隱私或引發其他糾紛的言論,受害者只能起訴言論發布者,不能起訴網站等網絡服務提供商。 李天說,即便人們大多在網上匿名發表言論,一旦遭起訴,調查人員通過查找IP地址等技術手段查明匿名者的真實身份并非難事。不過美國法院對于披露網絡匿名者的身份有“很高標準”,這體現了美國在處理匿名言論時的審慎態度。 |
無線路由器怎么用 酷狗2010下載 凡客 領導人廣告 跳舞吧 flash player 下載 jjd斗地主 Adobe Reader(pdf閱讀) acdsee QQ空間克隆器 9158視頻KTV 植物大戰僵尸輔助工具 Zerg Rush QQ空間進不去 QQ名字 QQ昵稱 QQ空間皮膚 PPT模板 PPT圖片 PPT背景音樂 word安全模式 泰坦尼克號3D什么時候上映 IE修復 IE自動關閉 CSS布局 PS快捷鍵 Outlook設置 聲卡驅動器官方免費下載 整治網絡色情 桌面圖標有陰影怎么去掉 母親節是幾月幾號 2012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卓阿基諾·羅西尼 Win8專區 Z流行 B505 凱斯·哈林 人民網上市 開心斗地主 拖拉機小游戲 麻將游戲 中國象棋 德州撲克 黃金礦工中文版 保皇撲克游戲 四國軍棋 itools怎么用 ps摳圖教程 杜甫很忙 創意廣告設計 rar文件怎么打開 ps磨皮教程 PS2模擬器怎么用 QQ個性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