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蘋果發布了第一款手機iPhone,并引發了世界大地震。喬布斯表示蘋果iPhone將在2008年才能登陸亞洲,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表未定。而中國和印度作為增長潛力最大的兩大市場,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蘋果iPhone的怠慢讓人不解。例如,蘋果iPod席卷全球,但在中國MP3市場占有率不足1%,中國銷售狀況不佳讓廣大消費者對iPhone在中國市場的未來表示懷疑,對此筆者認為蘋果iPhone想在不再重蹈iPod在中國市場的覆轍,必須完善設計、價格、渠道以及團隊等四個方面的本土化。 設計本土化是俘虜消費者的關鍵
目前,中國手機市場已經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索尼愛立信、LG占據了將近70%以上的市場份額處于寡頭壟斷地位,市場形勢異常嚴峻。蘋果iPhone作為新進入的手機企業,雖然在品牌知名度上有較大優勢,但是仍然需要針對目前中國消費者需求進行本土化設計。因為良好的品牌效應僅僅是產品導入的先決條件,而更重要的是產品符合中國消費者使用習慣。
針對目前蘋果iPhone的設計,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不符合中國消費者習慣。首先,沒有鍵盤和手寫筆的設計,這不利于漢語輸入。iPhone采用了Multi-touch,沒有鍵盤和手寫筆,即使將漢字輸入軟件內置,利用手指輸入筆畫要比點擊英文字母難得多,因此這種設計不利于漢字輸入。 
其次,iPhone采用Mac操作系統具有封閉性,這與中國消費者DIY的個性不符。喬布斯公開表示,這款手機采用Mac OX,但是封閉性為了防止安裝“垃圾軟件”占用iPhone寶貴的內存。而使用智能手機的朋友們都有DIY手機的體驗,刷機、安裝游戲、安裝播放器等等,而且都樂此不疲。摩托羅拉、諾基亞等為了滿足這種需求,特別增強了智能手機的兼容性。
再次,iPhone不能更換電池,這讓中國消費者很難接受。此外,還包括與itunes的捆綁模式讓喜歡免費音樂的中國消費者不愿從itunes商店購買,這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包括不支持3G網絡傳輸,而支持WIFI,這也不適合中國市場。諾基亞N93就根據中國市場的需要將WIFI取消了,而加入了3G功能。
由于iPhone要在6月份才能夠上市,還有哪些功能不適合中國消費者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要想在中國打開市場,蘋果優秀的品牌效應僅僅是iPhone成功的一個助推器,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中國消費者習慣的設計。
價格本土化有利于應對價格戰
蘋果iPhone在做好了設計的本土化之后,還要進行價格的本土化策略。作為后進入中國手機市場的企業,讓消費者接受的途徑有兩個,一個是品牌,另一個是價格,這是競爭中企業必須遵循的法則,我想蘋果手機也不例外。
中國手機市場是價格戰最為激烈的市場,因為擁有80多個品牌,以及幾乎占據1/3市場的黑手機。價格戰導致新進入企業無法實施低價優勢,對新進入企業極為不利。蘋果iPhone的定價為499美元(4G)、599美元(8G),這個價格段主要的競爭對手是諾基亞和三星,這增加了蘋果手機取勝的難度。 
我們已經看到,諾基亞、摩托羅拉第三季度的財報,都因高端手機出貨不佳,低端出貨量較大而導致利潤率下降。這說明中國市場低端手機處在爆發階段,而高端手機并不熱銷。
此外,僅依靠一款產品是無法取得勝利的。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手機企業的價位段分布較廣,適合于各類消費者。而國產手機卻全集中在1500以內,這導致收益較差。因此,蘋果手機應該針對不同消費者群體開發不同產品,并且要做到本土化的價格從而應對瘋狂的價格戰。
渠道本土化是蘋果手機的難題
國美、蘇寧等連鎖巨頭的興盛,印證了當今是“渠道為王”的時代。而蘋果iPod一直以來都高居于中國的專賣店和高檔商場,這影響了其銷售。而手機不是奢侈品,沒有強大的渠道網絡是無法取得勝利的,這其中包括連鎖銷售渠道和運營商定制。
相信連鎖銷售商會很樂意接受蘋果iPhone的訂單,因為他們看中蘋果的品牌效應,但是運營商就不一定這么容易合作了。 
喬布斯表示iPhone手機上市后的前6個月內,Cingular將成為iPhone手機的獨家服務運營商。而6個月之后,其他運營商才可以銷售iPhone手機。據了解,雖然Cingular參與了iPhone手機的設計,但是卻沒有比廣大消費者提前見到iPhone的尊容,對手機的內部設計也沒有過多地了解。而在中國,這種情況是絕對不允許的,中國移動和聯通需要定制手機的功能,而且廠商必須按照要求來做。而中國手機定制市場也在不斷擴大,達到15%左右,蘋果要想獲得中國運營商的定制,應該將渠道策略更加本土化。
團隊本土化是其他本土化的前提
為了保障以上的本土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本土化的團隊。無論是雅虎,還是Google;無論是諾基亞,還是摩托羅拉,還有索尼愛立信,對團隊的本土化都作為重中之重。此外,NEC、松下等日系手機都因為團隊本土化不足而被中國市場拋棄。筆者認為,人的本土化是設計、價格、渠道本土化的前提。
從iPod來看,蘋果更加了解美國和歐洲,而對中國以及中國消費者的了解太少。iPod已經占據了歐美汽車的儀表盤,這是最好的證明。但是不足1%的市場份額,卻反映了其團隊中國本土化的薄弱。

微軟、諾基亞、英特爾、摩托羅拉、Google等跨國巨頭們在中國都有著優秀的本土化職業經理人,他們帶領著中國團隊進行本土化作戰,因為他們更了解中國。而且多個研發中心都在中國落戶,比如,諾基亞北京、成都都設立了研發中心;索尼愛立信也把研發中心設在了北京等等。
難道喬布斯對中國市場不感興趣?
手機企業如果不來中國,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歐美手機用戶增長率不斷下降,而中國、印度成為新興的手機市場,并呈現出爆發趨勢。2007年全球手機用戶將保持20%的增長速度,我國的手機用戶增長率將會達到25%,每年增長將近6000萬人。這樣巨大的市場,蘋果iPhone卻沒有登陸中國的時間表,這讓人無法理解。

在手機巨頭們都加大對中國市場投入的時候,蘋果iPhone卻遲遲不進入,這是不是會放棄巨大的機會?或許蘋果CEO喬布斯根本就不關心中國市場?但是只要進入中國市場,就必須完成中國市場的四大本土化,這是取勝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