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出海向國際巨頭學習汽車零部件的技術,到2024年把中國原創的高精定位技術推給國際車企。
Pia Hu的職業經歷,恰好是國內智駕科技崛起的一個縮影。
第一批智駕人
2008年,Pia Hu在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讀書時,去了德國實習,并在德國完成畢業論文后,旋即加入了一家頂級Tier 1 ——大陸。
在當時,德國是汽車人心中的圣地。
一茬一茬的汽車人懷著朝圣的心態,來到汽車的發源地,向這里百年的工業學習。
不過在當時去海外學習汽車的大潮中,她同時也是一個「叛逆者」。當大部分人的主流選擇是從事機械或者工業領域,Pia Hu卻成了第一批「智駕人」。
在大陸集團,Pia的工作從一開始就涉及到智能攝像頭、紅外短距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機器視覺在汽車上的運用,后續則逐漸延伸到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
當時Pia主要負責豐田的TSS2(Toyota Safety Sense 2.0)項目,是大陸汽車智能駕駛事業部規模最大的項目,連續幾年常在日本、德國、印度、比利時(豐田歐洲總部在布魯塞爾)之間奔波。
要知道,國內的智駕公司興起普遍要到2014年之后,而特斯拉憑借Autopilot和FSD攪起行業智駕的風暴,則要到2019年之后。
由于眾多新汽車品牌的出現,中國汽車市場的智駕發展比海外更快。
同樣在2019年,Pia被寄予厚望,外派回國開展智能駕駛業務。
在此期間,團隊拿到的業務合作包括五菱、比亞迪、上汽、長安等車企在內各大車型的十幾個項目。
到2020年底,在大陸工作了11年后,Pia已經是大陸汽車智能駕駛事業部在國內統管產品規劃、戰略和項目的高級總監,并直接向德國總部匯報。
即便如此,在智駕行業開拓了十多年后,幾V幾R基于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的組合很難調整到更強大的功能上限。
Pia想做一套真正的高階智駕產品,并且希望能用上前沿科技的傳感器和SOC芯片。
國產高階智駕,從0到1
2019年之后,智駕競賽在國內汽車業內如火如荼地展開,其中以造車新勢力的聲量為最。
到2020年底,一家大型的自主品牌車企集團向Pia伸出了橄欖枝,請她來集團牽頭自研的高階智駕產品。
從2021年 - 2023年兩年多的時間里,Pia組建了一支約400人的團隊,引進了許多高端核心人才,并在國內最早量產了基于OrinX域控平臺的高階智駕方案。
當時Pia帶隊設計的這套高階智駕系統,主要亮點是多傳感器融合。
在行業內率先采用4D毫米波雷達,全棧自研的系統設計、產品定義、全融合感知、規控算法,實現智駕全流程的數據閉環,以及生產、售后數字化建設。
這套高階智駕系統在兩個車型的交付,也是傳統車企量產突圍的重要里程碑。
這使得當時的那款車型在不到兩年時間內,至少在智駕這個單項上,與新勢力頭部基本處于同一梯隊。
彼時一些國際豪華品牌比如奔馳、路虎等,也規劃了同樣基于OrinX的多傳感器融合智駕方案,但后者的量產節點大概要在2025年左右。
為高階智駕而生的車載高精定位
Pia Hu帶領團隊開發的高階智駕系統,從OrinX計算平臺、4D毫米波雷達等大量啟用了新的部件。
因為高階智駕的需求,這些部件的設計目標和設計規格,與過往的同品類產品有很大不同。
比如高精定位。
過去在智能手機上的高精定位系統,其定位精度大概在5米10米;
智能駕駛要求車輛的定位精度大幅提升,要達到車道級安全定位。
大約在2016年前后,小鵬當時正在開發第一款車型G3上的智駕系統。
這套系統包含「 超級輔助泊車」功能,需要比以往精度高得多的、能在地下停車場這類無GPS信號的區域實現車道級定位的傳感器。
而廣州當時有個公司公司恰好就是在開發高精定位系統,只不過過去他們所做的系統主要是用在無人機、機器人這樣的應用上。
上車意味著需要把產品做得更小并且大幅提升精度,也就是技術做深度的產品化。
這個公司叫廣州導遠電子科技。
2017年,導遠斬獲了第一個車型定點。次年,導遠實現對小鵬的量產供貨,成為最早實現高精度定位傳感器量產上車的科技公司。
在把握住第一次定點量產機會后,導遠很快將業務重心轉向車載定位系統開發。此后,導遠陸續成為蔚來、理想、廣汽、比亞迪等車企的供應商。
到2021年,Pia Hu的團隊為其高階智駕系統做硬件選型時,導遠幾乎是同品類中唯一具有量產經驗、滿足車規的供應商。
從傳統行業撕開一道口子
在導遠進入這個細分領域之前,諾瓦泰、天寶這樣的巨頭,是高精定位市場的主要玩家。
由于進入的壁壘較高,高精度定位的市場集中度向來很高。
以高精定位使用的核心元器件高精度MEMS IMU為例,當時的價格動輒數百到幾千美元,主要供方都是歐美企業,性能雖好,但不滿足乘用車的成本和車規需求,僅用于對成本不敏感的Robotaxi和高精地圖采集車。
而車規MEMS的主要歐、美、日供應商當時的量產IMU芯片,性能暫不能滿足高精度定位在隧道、地庫等環境下的推算性能要求。
而且,這些巨頭們的出貨量,并不完全是智駕領域,比如博世的產品,分散在全車的各個部件上。
而相比于傳統巨頭,導遠在智能駕駛和一些新興領域已經有了一些經驗。
正是這些能力沉淀,為其撕開了一道市場口子。
智能汽車需要精準的位置來實現自動駕駛。
高精度定位技術可以在各種駕駛場景提供穩定可靠、連續不間斷的定位信息。高精度定位產品的核心價值是為汽車智駕提供精確的位置信息和姿態信息。
一般意義上,高精度定位指通過特定的定位技術獲取在全球坐標系下的位置信息(含速度、方向、全球時間等全局信息),是絕對位置信息,解決「我在哪兒」的問題。
高精度定位同時是一個組合,通過高精度IMU做成的慣導,加上RTK服務、多頻衛星導航芯片和底盤信息,形成衛星定位+RTK服務+慣導IMU的組合定位系統。
它通過IMU測量車輛的動態信息(如角速度、加速度、同步時間),通過DR算法預測車身在此后任意時刻的位置,一旦收到導航衛星的觀測數據、底盤輪速傳感器數據等,卡爾曼濾波器會更新系統狀態,修正誤差估計。
不難看出,這個預測-修正機制的重點在于IMU的狀態預測。
IMU精度越高,就越能在衛星信號不穩定或時常中斷的城區、隧道等區域,維持長久的定位能力,并且能即時判斷出衛星信號誤差、攝像頭車道線誤識別等異常情況,確保了智駕的功能可用性和安全性。
車載高精度定位技術,其中衛慣組合(GNSS+RTK+IMU)方案使用很廣泛。
在組合定位的邏輯下,實現包括組合導航系統和域控模組算法集成等形態的產品。
系統解決方案,如P-BOX產品。它主要應用于L2+高速領航駕駛、自動代客泊車(AVP)、城市領航駕駛等場景。導遠實現了從硬件到系統的全部集成;
GNSS模組、IMU模組和算法,集成到一個域控制器中。
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導遠科技在國內乘用車前裝市場高精度定位市占率超過60%。
導遠的交付量也在經歷陡峭的增長曲線:
從2018年開始交付,2021年累計交付10萬套,2022年累計銷量50萬套,到了2023年,年度交付就達到了40萬套。
今年預計出貨量在70 - 80萬套,明年則是奔向130萬套。
導遠已經獲得30多家主機廠近100款車型定點,包括以大眾為代表的國際車企的多款全球化車型。
當前,導遠已經完成兩家德國豪華品牌的技術評審和質量體系審核,預計在今年會取得定點突破。
從規模和增速看,導遠已經是當前國內智能車零部件出海的代表。
一拍即合的合作伙伴
Pia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是以導遠科技總裁、首席產品官的身份。
在慕尼黑定居十幾年之后,Pia再次回到她的家鄉廣州,而她其實也已經加入這家企業近一年了。
截止7月底,導遠的累計出貨量已經超過110萬套,本月底將突破120萬套,扎實的量產交付能力支撐了導遠的快速擴張。
經歷了從0-1,它也來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怎么把產品和市場做到從1-10:
需要更加系統化的供應鏈體系化能力,更加高效的產品平臺化設計和更規模化的生產制造,而且還有更加廣闊和國際化的市場戰略,以及長周期、更聚焦的產品定義。
某種程度上,導遠所尋求的跟隨汽車行業建立更強大的體系化能力,與Pia多年受到的汽車行業的體系化經驗和海內外經歷,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實際上在導遠之前,包括一些頭部車企和芯片巨頭在內一些明星大廠,也多次向Pia遞來橄欖枝。
但在大廠經過多年高管位置的歷練之后,Pia感慨,「實際上很多時候,在大公司的體系中作為業務的一部分,很難發揮巨大的價值和影響到戰略決策。」
而Pia今天的選擇,實際上是選擇了一條「深入、長遠」的賽道。
「我當時看中的是它擁有的創新鏈條,整個就是從傳感器芯片設計到模組設計,到整一個系統和算法,工程制造和質量體系。
它有全鏈條的能力,然后這個能力在我加入之前就已經構建到一定程度,包括項目矩陣和行業客戶網絡,我在加入后再把這個USP(Unique selling point) 打造的更聚焦、深入和高效。
我們現在正每個月以交付7萬套的速度在增加。
如果到2030年,我們有1000萬以上的出貨量,這個規模是相當不錯的。」
1000萬套的年出貨規模,相當于中國市場1/3以上的車型以及海外一部分的市場,都會搭載導遠的技術。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這不僅是人才轉變,也是產業變化的映射,從出去學習到原創技術輸出,國產企業同樣完成了蛻變。
打造出海范本
2008年Pia去德國的時候,覺得德美日技術很強,汽車人都是去國外學習他們的經驗。
時移勢易,多年發展下來,如今已經是把中國的原創技術帶到海外的年代。
在Pia看來,雖然出海話題很火,但是真正把產品拿到海外定點,并研發量產、交付測試,其實門檻很高。
每個項目從定點到量產,一般要2-3年。但是海外車企一旦認可,其量產項目的規模相對量會比較大。
比如導遠此前獲得來自德國車企的定點,在5 - 6年的周期內,有超過250萬套的訂單。
與絕大部分其它供應商今天尋求出海,實際上是尋求與自主車企共同出海的機遇不同,導遠目前拿到的定點都是直接來自海外的全球化訂單,這樣的訂單獲取周期更長,其各個環節的驗收標準也更高。
比如一家德國車企客戶此前就派駐了一個規模頗大的審查團隊,在一周多的時間里系統審核了導遠的體系化建設,論證軟件研發中的設計是否合理,針對制造開發流程可追溯性、可靠性、耐久性等驗證,以及功能安全也要求閉環。
探尋全球化的版圖中,Pia提出「KFC」戰略步驟:
K 代表Know it,即深入了解目標市場和客戶;
F 代表For it,導遠科技會根據已經獲悉的信息制定行動計劃,篩選出與公司產品和公司規劃相匹配的機會點;
C 代表Care it,持續的客戶服務和項目管理,并建立滿足全球化需求的產品平臺。
KFC的市場戰略背后,是Pia過去在國際大廠多年的經驗積累,以及對汽車產業流程體系的理解。
在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日等成熟市場,對供應商的綜合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
主機廠不僅期望供應商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和產品質量,還要求供應商擁有健全的體系和更多的第三方資質認證,以證明其產品和服務的可靠性和合規性。
除了海外市場,導遠也在積極開拓汽車之外的新興業務,如機器人、風電、農機等領域,并有一定的訂單收獲。導遠也在今年參加瑞士的機器人行業活動以及日本的農機展。
「我們已經積累了成熟的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這對于海外客戶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在選擇合作伙伴時,往往更傾向于那些已經在國內得到驗證和認可的成熟方案。」
目前,導遠在國內的客戶幾乎涵蓋了所有量產高階智駕的主機廠,包含蔚來、理想、小鵬、比亞迪、廣汽、上汽等等,而海外客戶也在快速增長,包括豐田、本田、沃爾沃、大眾、BBA等等。
今年上半年,導遠的出貨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5%。
高精度定位的應用非常廣泛。除了與智駕裝配率成正比的增加量,導遠非車規級的產品也在穩定增加。非車領域出貨量目前大概占比10%不到,明年就會有約20%的占比。
Pia預計,2026年的出貨量會在250萬套以上。
但在Pia看來,這只是一個開始,規模化是初創企業在產業發展中的必經之路,「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和德國工作,我始終在探索新科技的發展和技術商業化的應用。人生就是不斷探索和開拓的過程。」
本文來源:HiEV大蒜粒車研所
精選推薦
熱門出行排行榜
原創IP推薦
換一換網友評論
聚超值•精選
最新內容
"美國新造車公司Nikola即將面臨破產,被稱為卡車界的特斯拉。根據華爾街日報,Nikola正在討論多個戰略轉型方案,包括出售核心資產、全面重組或申請破產保護。原因是公司資金緊張,股價已跌至54周以來最低水平。自2020年上市以來,Nikola的股價縮水99%以上。
Nikola | 破產比亞迪距離超越華為還有多遠?根據2023年和2024年的收入差距,華為與比亞迪之間的競爭正在加劇。盡管華為在重回巔峰,但比亞迪正在崛起成為電車之王。兩家公司在研發投入、凈利潤等方面存在差異,但都注重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此外,比亞迪正推出智駕天神之眼,并計劃在2025年發布21款智駕車型。
比亞迪 | 華為2025年,國產汽車迎來標志性節點,仰望U9、尊界S800和蔚來ET9備受矚目。它們的懸掛系統具備顛覆性優勢,有的展現出卓越的越障能力,有的凌波微步般平穩,還有車型能載著香檳塔通過減速帶。本文詳細解析了這三家車企的懸掛技術特點,并分享了試駕蔚來ET9的真實體驗。
懸掛系統 | 主動懸架技術車企起名梗引發討論:新車配置名稱越來越難記,數量多且叫法不一。這種方式是否過頭?配置名變得更復雜、硬核,難以理解和記憶。油車時代的命名邏輯相對克制,時間的威力幫助人們記住品牌標簽。電車時代迭代速度快,給每個設計或技術都起新名字導致消費者無法消化和記憶,并干擾之前的叫法。
配置命名 | 技術復雜性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車交付超過2.9萬輛,目標全年交付35萬輛;零跑汽車成為新造車月銷冠,3月份交付3.7萬輛;理想汽車同期銷量36674輛。蔚來品牌Q1季度共交付42094輛,樂道品牌14781輛。小米SU7創下歷史新高,連續6個月突破20000臺大關。極氪科技集團3月銷量40715輛。
銷量 | 新能源汽車